
在網站上點擊「提交申請」(Submit) 的那一刻起,自己的申請資料是被如何經過層層審理,招生辦事處( Admissions Office) 又是怎樣在每年超過 35,000 份申請中選出最後那 6% 的「幸運兒」—— 這些對於將耶魯大學作為夢想學校(Dream School) 的你或許無從得知。
耶魯招生辦事處推出了一檔Podcast 節目《走進耶魯招生辦事處》(Inside the Yale Admissions Office),揭開了招生辦事處內部工作的面紗。
這一系列Podcast 節目由耶魯招生副主任、耶魯學院 2007 屆校友 Mark Dunn 和另一位招生副主任、耶魯學院 2012 屆校友 Hannah Mendlowitz 共同主持,開設的初衷為招生官們希望提升耶魯全面考核人才過程的透明度,幫助有意向的學生、家長和升學指導老師準確了解招生辦事處是如何工作的。
耶魯大學最近發放了2026 屆錄取通知書。
到底什麼樣的學生會被招生官青睞呢?GPA越高,得到的獎項證書、推薦信越多,是否更容易被錄取?刻意地表現出獨特、與眾不同的申請者真的會讓招生官記住嗎?
很多申請者在申請過程中認為很重要的東西並不是招生官真正看重的。
《走進耶魯招生辦》第十三集邀請到了耶魯大學招生官Keith 與兩位主持人共同回答這個招生官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 —— 是什麼讓申請者在招生選拔過程中脫穎而出?
1. 招生官尋找的是什麼?
耶魯招生官從來不是根據某種既定的評分標準疊加申請者的得分,因為招生官並不是要確定誰是最聰明的,或是誰最值得被錄取;也不是在預測誰將成為最成功的企業家或政治家,或者誰將在畢業後登上校友雜誌。他們要尋找的是能為耶魯帶來最多,也能在耶魯收穫最多的學生,這兩條往往是招生官們的審核標準。 同時,Keith也強調,申請資料並不是越多越好。相對於那些盡可能按照其他人認為招生官想要看到的申請者那樣去展示自己,那些專注於介紹真實自己的學生往往更引人注目。
2. 找到屬於你的 “Perfect Match”
對於大部分頂尖院校來說,招生選拔的理念和模式是相通的,都需要一個多元化的本科生,被重視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學術和成就,還有需要其他品質良好的特質。但不同的學校可能有不同的風格,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特性,才能真正吸引到特定的學生。 有時,學生在申請中提到該校具體的項目細節,這表明他們對這個學校的特質很熟悉。他們不僅了解自己申請的專業,還知道學校的課外活動和周圍的自然環境。這些學生對於怎樣有效利用學校的資源幫助自己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有著清晰的認知和規劃。所以這樣的學生會從這所大學獲得比進入其他學校更多的東西,這有助於招生官理解這位學生為什麼選擇這間學校,或者說,為什麼如此熱愛他/她所申請的學校。
3.「契合」才是最好的
對於耶魯來說,什麼樣的申請者是「契合」的呢?
學術契合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部分。但這並不代表申請者需要提前了解多細節和深入的專業知識,因為耶魯的通識教育並不會把學生局限在一個特定領域中。然而,並不是每位成功的申請者都在申請中明確闡述了他們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學習方法的認同,招生官更多的是從學生的文書、推薦信等之中「嗅」出這種契合。所以申請者沒必要為了證明自己與耶魯的契合而刻意證明。
另一種「契合」是學生對研究或課外活動學習體驗的渴望和熱情。
耶魯的資源非常豐富,是一個真正鼓勵主動學習的地方。在這裡,有很多機遇是來自於學生不斷創新的想法。少數情況下,申請者會對某一特定類型的研究或某個教授的團隊感興趣。但這和在Google 上搜尋相關知識,然後在申請文書中寫下「我想和某某教授一起學習」是完全不同的。
耶魯所需要的「契合」不一定是對某一特定領域或研究類型的契合。
事實上,耶魯大學非常適合那些還沒有真正規劃好學術道路的學生。重點是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動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他無論身處何處都能用心完成四年學業。 在審閱申請文件或推薦信時,招生官並不期待發現申請者一定是一個非常外向的人,因為這並不是成為有影響力社會人的必要條件。領導力和影響力可以以各種不同形式存在。
4. 怎樣做才能「脫穎而出」?
那真正能打動人的內容該怎樣體現在申請資料中呢? 實際上,不同的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方面「脫穎而出」。
首先是寫作部分。總體而言,當一個學生在一篇作文中能夠讓招生官透過文字看到一個「真正有思想和感情的人」時,他們就會「脫穎而出」。 這不同於說:「嘿,我對這門課感興趣」,或者「看看我在這方面多有成就」。 一篇成功、能夠展現真正學術熱情的文章需要包含: 展示自己真的興奮和好奇的東西,並讓招生官能通過文字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對話 學生對來到耶魯學習的熱情來源於哪裡,學生打算如何利用耶魯的資源等。
關於課外活動,如果申請者在某個領域有傑出成就,招生官感興趣的也並不是成就本身,而是想更了解達成這些成就背後的人。另外,在一項出色的小組項目中,申請者作為「組長」或「領導者」並不一定代表你做出的貢獻是最大的。招生官更感興趣的是你到底做了什麼,你是如何參與這項課外活動、負責什麼,以及擔任領導者的時間。
接下來是推薦信。招生官感興趣的並不是推薦信中老師的誇讚,而是老師們誇讚的原因。也許這位同學很安靜,但一直在思考,而當這位學生說話時總能推進討論的進程,每個人都會認真傾聽。也有可能是這位學生總是有很多想法,並且勇於提出一些「獨到」的觀點,在課堂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不僅讓老師滿意,也讓整個課堂氛圍變得更好。這些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
–
想要做到「脫穎而出」不一定非要突出自己的風格「獨特」。在耶魯眾多申請者中,有很多非常聰明和優秀的學生。
但招生官最終要考慮的始終圍繞兩個問題:申請者會給學校帶來什麼?又會從耶魯學到什麼?
參考資料:https://admissions.yale.edu/podcast/https://mp.weixin.qq.com/s/8g0E1tuESWixgkVA2w9vWA